陶瓷的用途從器皿、壁磚擴大應用到各種科技產業,其特性的差異主要在於使用的原料及其純度。

陶瓷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應用材料,尤其在 1940 年代之後,由於化學及材料工業迅速發展,使得陶瓷的使用從傳統的器皿、衛浴用品、壁磚,擴大至目前的資訊電子、生醫、機械、能源、通訊等產業,如CPU 承載基板、多層電容器、人造牙齒、人工關節、引擎汽缸、切削加工刀具、太陽能電池、燃料電池等,都可見到陶瓷的應用。

燒結帶來的緻密性

陶瓷是泛指將具離子鍵的非金屬無機材料製成粉末狀,再以高溫燒結製成的各種產品。燒結過程原子會重新排列,使粉體顆粒逐漸長為晶粒。晶粒長大速率的快慢,會影響晶粒與晶粒間的孔洞大小,長大速度過快或過慢,都會降低緻密性。一般而言,燒結溫度及時間不足,成品的孔洞會增多、增大;燒結溫度及時間適中,緻密度會越好,強度、硬度也會相對增強。但若燒太久,會使得晶粒變大,強度下降;溫度過高,晶粒長大速度過快,則會使孔洞被晶粒包在其中,降底緻密度。

陶瓷依使用原料以及純度不同,產品的特性可相差很多。傳統陶瓷如一般熟知的陶瓷器皿、磚塊,都是用混雜多種化學物質的黏土製成,如氧化矽、氧化鋁、氧化鈣、氧化鎂、鉀長石、鈉長石、雲母等氧化物,再利用窯燒而成。不同地區的黏土所含成份與比例各不相同,燒結出來的器皿顏色、表面粗糙度等也各有差異。


文章來自: 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marticle/url/d/a/110704/77/2uf6i.html?type=new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8791359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