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時報【葉芷妘/台北報導】
癌症病患做化療時,是他們最痛苦的階段,掉髮、疼痛等症狀一一出現,台灣大學醫學團隊花了三年時間,找出抗癌藥物如何破壞癌細胞基因的分子機制,該項研究可增加癌細胞死亡、並且降低治療癌症時所產生的副作用,大大提升抗癌藥物藥效與安全性。
這項研究由台大醫學院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詹迺立,與微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李財坤組成的「轉譯醫學研究團隊」共同完成,團隊成員都是國內科學家,所有研究工作都在台灣完成。
詹迺立表示,許多臨床治療上使用的的抗癌藥物,都是讓癌細胞中的染色體斷裂,引發癌細胞死亡,如常用於治療肺癌、淋巴癌、卵巢癌、睪丸癌等癌症的「etoposide」(又稱VP-16)。這類藥物容易引起後天白血病、低血壓、掉髮及心臟毒性等副作用,使得用藥時仍有安全性的疑慮。
研究團隊於是藉由X─光晶體結構解析技術,看出抗癌藥物VP-16與第二型拓樸異構(酉每)結合,引發基因雙鏈斷裂的機制,並說明抗藥性的分子機轉,未來還可應用於新型抗癌藥物的研發。該技術已在六月二十日提出專利申請,昨天並刊登在《Science》科學期刊。。
引用自: 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110723/4/2vkaq.html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